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全册单元检测试卷(共6套有解析)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全册单元检测试卷(共6套有解析)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借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8分)
解析本题引用了三则古代和现代对曹操进行评价的材料,意在考查对影响评价历史人物的因素的认识,并由此形成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回答第(1)问时,一方面要结合从材料中提取的相关信息进行说明;另一方面,要把相关的评价放在评价者所处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回答第(2)问时,材料三中郭沫若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曹操的历史功过,这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正确观点,即对曹操不能一味地否定,要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1)态度:陈寿—尊曹;朱熹—贬曹。
原因:陈寿,西晋时尊曹魏为正统;曹操确有历史功绩。
朱熹,曹操窃国,名分不正;有违“三纲五常”。
(2)标准:对人民、民族和文化发展的历史贡献。指导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方法:比较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
2. 导学号024640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未尝罪一言(谏诤)者。”士大夫也以天下“安危治乱”为己任,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包拯任监察御史时,曾弹劾包括宰相在内的多名朝中大员;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对贪官嫉恶如仇。“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平民)时。”
——摘编自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等
材料二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包拯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后世人称“包青天”。
——摘编自徐忠民《包公叙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不仅要从材料中提取有关当时政治环境的相关信息,而且还要从包拯自身所具有的高贵品质方面加以说明。回答第(2)问时,要结合古代中国封建政治的特点,包括百姓对政治清明的期待以及儒家的价值取向等。
参考答案(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倚,刘倚说:“朝廷养兵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摘编自《宋史•虞允文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9分)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6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把采石之战放在宋金对峙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信息加以归纳说明。回答第(2)问时,除了要说明其对这场战役的杰出贡献外,也可以从理学的影响等角度说明采石之战中虞允文的作为符合儒家的价值取向。
参考答案(1)扭转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激发了南宋军民抗金斗志;阻止了金军的南下,有利于江南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2)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勇于担当,敢于突破体制束缚,不计较个人得失。
4. 导学号024640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个皇帝逝去后,要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其庙庭。功臣配享皇帝,是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北宋神宗时,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主导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哲宗绍圣初年,诏“王安石配享神宗皇帝庙庭”。南宋建炎初,有人提出“自绍圣以来,学术政事败坏残酷,致祸社稷,其源实出于安石”。于是,“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史》记熙丰(宋神宗年号熙宁、元丰)事实者,成于南渡以后史官之手,而元人因而袭之,皆反对党之言,不可征信。今于其污蔑荆公(王安石)处,皆一一详辩之……荆公不仅为中国大政治家,亦为中国大文学家。
——摘自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
解析评价者所持的立场、所处的历史环境、评价的目的等诸多因素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做出的评价结论。北宋、南宋对王安石评价的不同,深受历史环境不同的影响。梁启超充分肯定王安石的功绩,也是因为其处于改革的大环境中,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改革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历史风险。
参考答案(1)北宋褒扬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对朝廷有功;南宋贬斥王安石,认为北宋灭亡根源于王安石变法。
(2)目的:弘扬历史上的改革精神;推进改革,挽救民族危亡。方法:重视历史记录者的态度;考证历史材料的真伪。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1546年,时年18岁的戚继光听闻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倭寇的烧杀抢掠,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1555年赴任浙江后,戚继光前往金华、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将其练成一支精锐的部队,后称“戚家军”,并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鸳鸯阵,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炮、兵械、战舰等装备。嘉靖、万历年间,在人民的支持下,戚继光率戚家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与福建总兵俞大猷、广东总兵刘显等,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当重用他的内阁大学士张居正死后,戚继光即被弹劾免职,回乡后不久病死。他撰写的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都被收录《四库全书》。相传戚继光曾率军于中秋之夜抗倭获胜,次日军民补过中秋佳节,至今浙江台州一些县市仍将中秋节定为八月十六;戚家军穿绳扎于腰间充战的干粮“继光饼”,仍是今天闽浙沿海一些地区民间常见的面食。闽浙鲁一带还设有戚公祠或纪念馆。
——《明史•戚继光列传》(白话译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行为。(10分)
解析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抗倭将领,教材中没有涉及对他的评价,解答本题,必须从题目提供的时间着手,结合明朝中后期中国面临的形势,从题目中提取有关戚继光抗倭的具体信息,综合分析说明。对其抗倭行为,要站在民族的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1)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戚继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明朝朝廷的支持和其他将领的配合;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同仇敌忾的民族向心力。
(2)戚继光的抗倭行为,打击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同时,他具有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高尚品质,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皇太极)指出:“自古国家,文武并用,以武功戡祸乱,以文教佐太平。”下令“于生员中考取其文艺明通者,优奖之”。诸贝勒府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并谕各家毋得阻拦。努尔哈赤时,察出明朝绅衿,尽行处死,当时诸生隐匿脱逃者300余人。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九月,考试儒生录取200人。凡在皇上包衣下,八贝勒等包衣下,及满洲、蒙古家为奴者,“尽皆拔出”。崇祯七年(天聪八年、1634年)三月,又考录汉人生员,一等16人,二等31人,三等181人。皇太极治国“以人才为本”,命满、汉、蒙古各官荐举“深知灼见之人”“无论旧归新附,及己仕未仕”“量才录用”。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皇太极用人策略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皇太极用人策略的作用。(9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材料中皇太极对中国传统用人策略的继承,同时根据清朝面临的特殊形势,结合时代的需要,对用人制度进行了创新,既笼络和重用汉族官员、注重运用传统的选拔人才制度,又顺应了民族融合的潮流,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第(2)问中,这些策略,有利于笼络人才,巩固政权。
参考答案(1)特点:继承、借鉴明朝的用人制度;笼络、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学习汉族文化,重视儒家思想,利用科举制选拔人才;体现并符合民族融合的要求和历史潮流;量才录用。
(2)作用:聚拢了人才,巩固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权;加强了君主专制,加快了封建化进程;为清朝建立和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

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是天使人性有善、有恶。“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他认为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而后能善”。
史论:董仲舒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观及其人性向善的基本途径。(8分)
(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史论中的观点。(12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从史料中董仲舒对人性的分类中提取关键性的信息,即人性是不同的。“待外教而后能善”表明了人性向善的基本途径。回答第(2)问时,要紧紧围绕着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是如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二是其思想是如何为封建统治奠定理论基础的。
参考答案(1)人性观:人性有差别;多数人的人性是可以改变的。途径:教化。
(2)董仲舒一方面继承了孟子的性善学说和荀子的性恶论,另一方面又把二者结合起来,对人性进行了分类,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多数人可以经过教化达到性善,但少数人无法改变性恶,需要用法治的手段加以约束。这种认识为封建统治者提供了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和汉,对经学的态度,在表面上好像很不一样,本质上却没有什么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汉推崇儒家,尊重经学,以利禄的手段争取思想文化的最高统治权……汲黯对汉武帝说:“陛下内多欲为外施仁义。”……汉武帝时,董仲舒、公孙弘、兒宽,“三人皆儒者,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天子器之”。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作者为什么认为秦、汉对经学的态度“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汉武帝重视经学的举措。(12分)
参考答案(1)秦焚书坑儒与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是为了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2)汉武帝把儒家思想同封建官僚政治密切结合,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官,以此激起重视经学的社会风气,从而达到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目的。其手段体现了儒家“仁”的治国理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3. 导学号024640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掌握西魏政权的宇文泰,崇尚儒术,其虽仿《周礼》而设六官制度,但其主导思想是汉魏儒学、北魏文化。他先后颁布实施的二十四条新制和十二条新制,其核心内容是擢贤才,提倡廉政,利用地利,发展农业。这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原王朝贤明君主所提倡的。可以说,西魏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流,这正是北周武帝推行文化政策的背景。
材料二 北周武帝文化政策的核心是尊儒复古。《周书》“儒林传序”对其评价较为恰当:“帝于是服衮冕,乘碧辂,陈文物,备礼容,清跸而临太学。袒割以食之,奉觞以酭之。斯固一世之盛事也。其后命车酋轩而致玉帛,征沈重于南荆。及定山东,降至尊而劳万乘,待熊生以殊礼。是以天下慕向,文教远覃。衣儒者之服,挟先王之道,开广舍延学徒者比肩;励从师之志,守专门之业,辞亲戚甘勤苦者成市。虽遗风盛业,不建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裴恒涛《北周武帝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北周武帝文化政策以尊儒复古为核心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周武帝文化举措所产生的重大影响。(9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要注意对材料一中的重要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根据“仿《周礼》”“先后颁布实施”“中原王朝贤明君主所提倡”等可得到关键信息。回答第(2)问时,关键在于理解引文意思,同时要结合北周之后隋朝建立的史实等信息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宇文泰改革提供的条件;儒家思想的影响;借鉴中原王朝统治的方式。
(2)巩固了北周的统治;进一步消除了鲜卑与汉民族的文化界限;加快了民族融合;为隋统一提供了条件。
4. 导学号024640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资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家发展的作用。(9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一方面要注意材料中的“唐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另一方面要从材料中的“佛本夷狄之人”“士大夫热衷……骈体文”等信息归纳古文运动的背景。回答第(2)问时,除了材料中的信息以外,还要把古文运动与理学的产生相联系,说明古文运动的影响。
参考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
(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南宋光宁时代,理学趋于极盛,最著名的理学家为朱熹……熹平生著述极富,包罗至广,为学侧重致知,认为求学必先穷理,穷理至于其极,则可豁然贯通。他所谓的穷理,乃是“推究天下万事万物的究竟”……他又以为天下的物理精蕴,已具于圣贤之书,因此教人以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
——傅乐成《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朱熹治学的基本特色。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为“教人以信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所作出的努力。(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应学习朱熹的哪些精神品质。(6分)
解析朱熹是理学大师,材料中的“著述极富”“侧重致知”“穷理至于其极”等信息表明了其治学的特色。他的“入手方法”,实际上是从“信古人、读古书”中获得理。这些方法、特色所蕴含的基本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向朱熹学习的。
参考答案(1)特色:著述多而广;做学问侧重于致知,以穷理为目的;主张格物致知。努力: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为人们研究古书特别是儒家经典提供依据。
(2)踏实的学风、孜孜不倦地追求目标的精神等。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对他们有个请求。我的朋友们,当我的儿子们长大时,如果他们关心财富或者其他的东西超过了对道德的追求的话,请惩罚他们,就像我曾经惩罚你们一样,惩罚他们;如果他们无甚德行时就自以为是,请责备他们,就像我曾经责备你们一样,因为他们不关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却认为自己已经很伟大了,实际上他们一钱不值。
——苏格拉底在公民陪审团前为自己所做的辩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对人生的最高追求,概括指出面临死亡的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后代提出的期望。(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格拉底的辩护蕴含着怎样的精神。(9分)
解析回答第(1)问时,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即可。回答第(2)问时,要注意材料中苏格拉底对道德的追求,其所谓的道德,就是追求真理。
参考答案(1)追求:拥有美德。期望:把道德追求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2)为追求真理,实现人生的价值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文章
来源莲
山课件 w ww.5 Y K j.Co M
最新试题

点击排行

推荐试题

| 触屏站|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