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教案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教案

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七年级语文上册《秋词》教案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全诗。

2、领会诗的意思和诗人要表达的情感3、学习另类角度创作。

刘禹锡简介:(772——843)字梦得,唐代诗人。22岁中进士,做过朗州司马等刺使之职。在文学上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在诗歌上与白居易并称“刘白”,被誉为“诗豪”。《秋词》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的作品。当时王叔文被杀,作者遭遇牵连,面对逆境,他却一改前人借“秋”写“悲”的传统,唱出了“秋”的赞歌,展示了他昂扬向上的乐观态度。初中入选课文是《陋世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及《秋词》。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原文:          译句:

自古逢秋悲寂寥,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一谈到(遇到)秋天就悲叹秋天的寂寞寥落。

我言秋日胜春朝。而我却认为(说)秋天美丽的景色远远胜过春天的景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仰望万里晴空,一只黄鹤冲破白云正翱翔苍穹。

便引诗情到碧霄。于是引发了我的浓厚诗情,跟着它飞向青天。

全诗乐观明快,豪迈高旷,是作者高远爽朗心情的反映。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鸿图。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诗言志”,“诗情”即志气。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这就是此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秋词》赞美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诗的最后一句“便引诗情到碧霄”反映了刘禹锡虽因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但他毫不气馁,仍然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郎州时的作品。“自古”句点出逢秋而悲,古今皆然,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慨。“我言”句以响遏行云的一声断喝,推翻悲秋主题一新天下人耳目。“晴空”二句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我们看到,在那一碧如洗的寥廓高天上,一只白鹤腾空而起,直冲九霄,把我的诗思也引到了高空。目击此情此景, 怎能不使人惊喜和感奋?融诗情与画意是“秋日胜春朝”的形像化说明,景致飞动,笔触轻灵,极易引发读者的联想。全诗有直抒胸臆之妙,而无“含蓄不足”之嫌。自然,诗人抑春扬秋,并不表明他对“春朝”怀有某种偏见,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豪迈、壮阔的胸襟。

刘禹锡的诗歌成就和主要贡献,主要有三方面:

〔1〕对题材领域的拓展和发掘;

〔2〕对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反拨;

〔3〕对诗歌体式的变革与完善。

同时,他还常常借古人之针贬,刺现时之痼疾;征前代之兴亡,示不远之殷鉴。这样,他对题材的发掘,也较前人几时人更深一层。他不仅扩大了咏物事的叙事功能,创造出寓言式的新形式更使其诗歌底蕴深厚。

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相关教案:
没有相关教案

  • 上一篇教案:
  • 下一篇教案: 没有了
  • 最新教案

    点击排行

    推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