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必修二历史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岳麓版含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2018年必修二历史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岳麓版含答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

章 来源bte365 ww w.
5 Y k j.CoM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苏俄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由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B.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C.该政策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
D.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解析由材料“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可知,当时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
答案A
2.美国史学家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描述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材料中省略号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  )
                   
A.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斯大林模式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国家掌握经济命脉,但允许部分发展资本主义,以恢复发展经济,故B项正确。
答案B
3.苏联解体后,一些俄罗斯学者总结苏联的现代化建设,得出苏联“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是不值得的”的结论。下列属于苏联时期实行的“以人为代价”的政策或原则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物质利益原则
解析题干限定的时期是“苏联时期”,即从1922年12月至1991年12月,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重视利用市场规律恢复发展经济,并不是“以人为代价”,B项错误;而“物质利益原则”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与个人的物质利益,D项错误;C项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它在实行过程中过粗过快,没有保护农民利益,符合题意。
答案C
4.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还是觉得,他们不能正确地划清个人和社会的界限。……他们忘记了,削弱了个人,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束缚个人,那么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其言论是针对(  )
A.罗斯福新政
B.凯恩斯主义
C.斯大林体制
D.欧洲联盟
解析从题干材料“他们忘记了,削弱个人,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束缚个人,那么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可知泰戈尔主张发展个人自由。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压制了个人思想自由,故C项正确。
答案C
5.“他们对苏联这项事业先表示怀疑,后表示兴趣。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这项事业”是 (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农业集体化运动
D.五年计划的实行
解析结合材料“但他们仍对苏联人缺乏自由、住屋糟糕、消费品匮乏感到震惊,不过他们也同意这项事业让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极大的贡献”判断: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但五年计划的实行使得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故选D项。
答案D
6.美国观众到电影院看电影的人从1929年的每周800万人次一下子落到1931年的每周500万人次以下,为了保持平衡,美国各大电影公司不得不裁减人员和少拍影片。导致这一现象的大环境是(  )
A.互联网的发展
B.经济危机
C.电视艺术的迅速发展
D.经济“滞胀”
解析材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的萧条,与之相关的大环境是经济危机造成的经济不景气。
答案B
7.“在这100天当中(从3月9日在欢呼声中制定出《紧急银行法》到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新总统顶着狂风暴雨前进……指引议员们通过了13个重要法案……”这位“新总统”是(  )
A.华盛顿 B.罗斯福
C.里根 D.克林顿
解析提炼材料关键信息“《紧急银行法》”“《全国工业复兴法》”,可判断这些举措都属于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故这位“新总统”是罗斯福,因此B项正确。
答案B
8.有学者认为,它“开始了关于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的一场思想革命……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这一原则,在此之后已不再受到严重挑战了”。这场“思想革命”是指(  )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 D.罗斯福新政
解析从“政府的社会和福利责任”“政府对于经济方面发生的事不能袖手旁观”等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求政府干预经济,D项正确。
答案D
9.1935年,某中国学者评价罗斯福新政时说:“如果我们假定认为维持资本主义的安定,是目前最迫切的要求,则美国两年来的全力以赴……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该评价反映出(  )
A.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
B.新政缺少整体的规划
C.新政未能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
D.对新政评价全面客观
解析美国“像孙悟空翻了多少筋斗,依旧留在不安定、恐慌、失望的手掌上面”,表明罗斯福新政无法帮助美国根除经济危机,其主要原因不是缺少整体的规划,而是没有解决根本的制度缺陷,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根本矛盾,故C项正确。
答案C
10.自19世纪下半叶起,英国议会制定了包括《工厂法》《工会法》《劳资关系法》等重要法律;20世纪初,《国民保险法》《养老金法》《工伤赔偿法》等法律又先后出台。这类法律的制定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以法律手段普及社会福利
B.社会贫困化加剧
C.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建设。材料所给的法律涉及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调节劳资关系,保障社会福利,核心共同点是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工厂法》并不是以社会福利为主要内容,排除A项;B、C两项的结论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答案D
11.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其目的主要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
解析资本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着眼点应是如何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让利于民”的福利政策是其维护社会稳定的手段。
答案B
12.下图为某网站介绍当前欧洲经济形势文章的配图。该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有可能是 (  )
 
A.当前欧洲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超前消费是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C.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需要国际社会化解
D.福利国家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日益显露
解析由图片可知,在高福利环境下欧洲各国产生了诸多问题,但没有说各国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故A项错误;超前消费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故B项错误;债务危机需要的是国家内部自我化解,故C项错误;债务危机和超前消费就是高福利产生的两大问题,故D项正确。
答案D
13.1981年里根总统在就职演说中强调:“在当前的危机之下,政府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办法,而正是问题本身。”据此里根最有可能实行的方法是(  )
A.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
B.通货膨胀、扩大投资
C.削减开支、减少税收
D.大幅度增加军事经费
解析材料“政府并不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办法,而正是问题本身”可以反映出当前的危机主要是政府开支过大造成的,故C项正确。
答案C
14.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题干材料一方面重视“商品货币关系”,一方面又强调不能用“市场调节”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综合分析可知,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15.《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评论可知该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改善,且当时苏联社会上思想活跃,这反映了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外交和“民主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的执政理念和影响。故选C项。
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6.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背叛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
(1)根据材料一,概述哈默在苏俄投资经营的有利条件。(4分)
(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经济体制的调整。(10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淡红色”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2)原因:是政府投资的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权独立自主,采用市场经济的原则。调整:美国由自由放任到政府干预。
(3)美国的“淡红色”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的局部调整,不会导致其变为社会主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俄(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项 目 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
集体农庄数(单位:千个) 1.6 57.0 85.9 233.3 243
参加集体农庄的户数(单位:百万户) 0.02 1.0 6.0 15.7 18.5
集体化的比重:占农户总数的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
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14.9 33.6 87.4 99.1

——摘编自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张宏毅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1)材料一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4分)
(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6分)
参考答案(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目的: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局面;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举例: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个人作风专断。
(4)要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建设要注意综合平衡,协调发展。


章 来源bte365 ww w.
5 Y k j.CoM
最新试题

点击排行

推荐试题

| 触屏站| 加入收藏 | 版权申明 | 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