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进修学习体会:初心引领创新发展
作为一名工科专业的教师,整日埋首书海,以求创新,一直以为只有自然科学领域才有“创新”一说。自然科学领域面对的是大千世界的“物”,在对“物”的不断探寻中,正是创新吸引着成千上万的科研工作者孜孜以求,前赴后继。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社会,作为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早在自然科学研究尚未萌芽之时,讲述修身养性、 为人处世道理的《三字经》、《论语》等等早已妇孺皆知,耳熟能详,讲述治国安邦,政通人和道理的《吕氏春秋》、《资治通鉴》等等早被各朝政客运用得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到了现代社会,只需根据时代的变迁,修改人类游戏规则而已,谈不上“创新”二字。然而,这次“xx之行”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自然科学领域的创新大致可分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众所周知,知识创新有如F=ma(牛顿第二定律)和微积分基本定理,它们虽然古老,但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技术创新是以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创造的资源为基础的创新,被人津津乐道的技术创新有如2007年横空出世的苹果手机,它在深奥的科技和芸芸众生之间架起了一座光彩夺目的桥梁。
聆听了xx市委原副书记钱解德题为《“xx之路”发展历程及其精神内涵》的专题讲座以及上海市委党校老教授关于我党早期发展心路历程的热心讲解,我突然意识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样存在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由于闭关锁国,中国由盛而衰。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五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一百多个不平等条约,经受了深重灾难和屈辱。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各种政治力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结果最终都化为泡影,没有找到救世良方。中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就在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在沉闷和彷徨中,苏联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以《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新的观点、全新的思想、全新的理论,有着新的发现,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当前的社会。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创新。
然而一种新的知识为世人熟悉、了解并接受还需要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的挫折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给了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教训。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对土地革命路线,对新型人民军队的建设与红军作战的战略战术原则,和对农村与战争环境中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科学阐述,成功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这一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创新,其成果形成了联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纽带。这一创新的初心就是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
社会的发展远比自然科学复杂而多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错误认知依然存在,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还未走上正确的轨道,百废待兴。邓小平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把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并进一步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成果,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邓小平理论从提出到成熟,这一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技术创新,其成果形成了联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经济建设的纽带。这一创新的初心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
从xx市委原副书记钱解德的报告中,我品味出了技术创新在xx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作用。在中央批准建立深圳特区之前,1987年首先建立了蛇口工业区,它是我国第一个按照国际惯例初创的工业区。xx县委领导班子来蛇口工业区考察了两天萌生了建立“xx新区”的想法,但摆在面前的难题是无法照搬蛇口工业区的建设方案。蛇口原来是一片海滩和荒山,只要挖山填海就可以建起工业区,但xx是农业村镇,一马平川,万顷良田。当时粮食生产是重中之重,毁田建厂是无人敢触及的红线,全国没有先例。针对这一步“该不该迈,怎么迈,敢不敢迈”的困境,xx县委班子没有等,没有靠,为了让xx县的老百姓尽早富裕起来,尽快摆脱苏州市经济最落后的帽子,硬是趟出了一条自费开发之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可以想象,这创新的一步迈出是何等的艰辛,又是多少个不眠之夜后的果敢抉择。这一幕与体现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又是何其相似。为了避免专利审察员的“该手段是本领域很容易想到的技术”这一无可申辩的批语,科研工作者又何尝不是皓首穷经, 苦心孤诣。
当今世界,唯创新者强。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创新的竞争,谁抓住了创新谁就抓住了发展的机遇,谁谋好了创新谁就把握了未来。从xx的发展实践看,无论是改革深水区的一步步探路,还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之路从未停止。xx发展的十二字箴言——“抢占先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无不体现着技术创新在xx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依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事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识而转移。在自然科学领域,客观规律和机制恒古存在,期待有心人去发现和发明,积极的创新必将引领学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因此创新在这里往往既是发展的充分条件,也是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于静态的自然科学规律,社会的发展时移世变,不仅迅速而且千变万化。僵化和停滞意味着落后,xx县也曾为比其他县人均多一亩田而沾沾自喜,固步自封,逐渐沦落为苏州市经济发展最差的县。穷则思变,创新意识开始在xx县领导们中间萌芽、发酵,然而徒有创新意识仍不足以为xx的发展保驾护航。
回看xx的成功发展之路,将创新意识变成创新的现实,还需要一把手的担当精神。社会发展的创新意味着对既有格局的突破, 其间的政治风险和发展机遇并存。在xx创改初期,敢不敢第一个吃螃蟹,突破红线,困扰着县委领导班子。正是因为他们不忘初心,心系群众,敢于担当,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奋力为人民群众谋福祉,才向人民群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为xx的后继创新和发展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
回顾“xx之行”的学习和走访,获益匪浅。创新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社会发展的复杂性,铸就了社会经济成功发展的多元性,创新的作用和地位与自然科学领域的不完全等同。创新是一切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必要条件,但不能成为社会发展的充分条件。要让创新意识成为创新现实,请勿忘共产党人的“初心”。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