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处理脱贫攻坚中的五个关系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如何正确处理脱贫攻坚中的五个关系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如何正确处理脱贫攻坚中的五个关系
 
当下,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也就是说,能脱的贫和容易脱的贫都已经脱得差不多了,剩下来的贫困户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各级帮扶主体着实下一番苦功夫、巧功夫才行。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之所以称为系统性,就是因为很多帮扶的主客体、帮扶的要素之间相互耦合、相互作用,往往不解其一,就不得二三。如何把接下来的脱贫攻坚工作引向纵深、推向深入,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好以下五个辩证逻辑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扶贫与“扶智”“扶志”的关系。扶智,就是扶教育、扶头脑,让贫困户家中的年轻一代通过受教育而获得自生能力,它是彻底解决穷二代、穷三代的最直接法门,亦是立足长远,拔掉穷根的最根本方法。扶志,就是扶骨气、扶精气神儿,不过,这也是当前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扶贫现在有的是“干部干,群众看”“群众不急,干部急”,有的贫困户“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中国的扶贫绝对不是西方的高福利,不解决“大家争戴穷帽子”的现象,那扶贫就是扶懒。所以,家中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干活,让他们别闲着,让他们自己端得起,也端得住自己的饭碗。
   二是正确处理扶贫项目与扶贫产业的关系。脱贫攻坚为了保障精准到户,要求一户一策,这个工作原则没有错。但是老百姓致贫的原因无非就是那么几条,而扶贫资金是以项目的形式集中拨付的,如果有的扶贫户想养羊,有的想养鱼,有的则希望种植大棚蔬菜,众口难调,朝换夕改,项目资金必然分散,资源分散必然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所以扶贫资源一定要集中利用,一定要把扶贫项目做成扶贫产业,否则,“扶贫羊”变“餐桌羊”的闹剧还会时有发生。农业是最容易产生规模效应的产业,现在扶贫资金的投放规模很大,通常对于一个村都是几百万的投资力度,如果能够引导和利用好这笔资金,把贫困户动员好组织好,按照“一村一品”的有效规划和培育,那么,一个村的特色种养业就很容易形成,进而实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双向可持续。
   三是正确处理农民“专业的种养能力”与“产业链”的关系。贫困是动态的,今天脱贫了,明天又有可能返贫。所以,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稳定性脱贫的关键在于让农民充分利用自己多年积累下的专业的种养能力,利用好农民自己的比较优势,成为本地扶贫产业链上不可分割的一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招商,技术人员可以外聘,但日常的劳作不得不雇佣本地的农民。这样,本地的农民收入结构就与本地的产业结构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只要本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没有问题,能够实现持续营收,那么老百姓的工资性收入,特别是贫困户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等于上了个“保险”,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彻底解决了老百姓稳定性脱贫的问题。
   四是正确处理个性化帮扶与制度化帮扶的关系。一根稻草抛不过墙,一根木头架不起梁。脱贫攻坚需要凝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帮扶单位是实现个性化帮扶的主要力量,可以按照贫困户的需求和问题量身定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很多个性化的矛盾和问题。但是,从整体上看,对贫困户的帮扶还是过多的体现在了资金的投放上。方式上的粗糙,实际上是工作上的一种懒惰。中央的文件上有很多好的政策,但这些文件都是“半成品”,政策落实到地方,需要各级各部门把它编制成一个个项目,一个个老百姓拿着就能看得懂、直接用的制度,这才算彻底解决了扶贫政策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才算出炉了“成品”。比如贫困户的看病问题,不能仅仅是停留在报销多一点上,更要体现在对贫困户就医的方便快捷和区别对待上。
   五是正确处理“毕其功于一役”与“绣花功夫”的关系。消灭贫困关系全面小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可以说扶贫开发工作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也是迫在眉睫,需要毕其功于一役的攻坚战。但是,打仗绝对不是搞运动,不是一阵风,也不是大而化之,扶贫,注定是一项细水长流、要花心思要花耐心的工作。能快点做的事,不怠慢;该细细干的活,不着急,就是要有“绣花功夫”。脱贫攻坚越是到了最后,就越是需要愚公移山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精神更多体现在了每一个帮扶干部和共产党员的腿上,腿跑得快、跑得勤,贫困户的情况就一目了然,就能对症下药;腿跑得慢、跑得少,贫困户家中嫁入嫁出、新生死亡、脱贫返贫的,就容易疏漏,一错百错。归根结底,群众工作的主场一定就在现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就在贫困户的家里。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
最新公文

点击排行

推荐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