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党中央决定,追授郑德荣、钟杨、李泉新、许帅、姜仕坤、张进、张超等7名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他们学习。
4月12日6时40分,年仅46岁的姜仕坤在广州突发心脏病去世。在此之前将近600天的时间里,姜仕坤担任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县委书记。
地处滇黔桂石漠化区域的贵州晴隆县,则是贵州石漠化程度最重、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之一。人均耕地不足0.77亩的晴隆曾被称为全国最贫困的县之一。2015年,在全国向贫困发起决战冲刺之时,有32万人口的晴隆,尚有近8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他是一个农民书记。在晴隆县茶马镇董箐村村委会副主任李安珍的印象中,“他穿的像农民,说话像农民,没有一点官架子,很朴实。”由于缺乏专业养殖技术,加上市面上的羊价一路走低,挣不到钱的村民把矛头指向李安珍。就在李安珍快要绝望时,姜仕坤出现在了她家羊圈旁。像很专业的兽医样查找病因。同一天,姜仕坤还在李安珍家的院坝里现场给村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揭开了困扰在很多村民心中的疑惑。
他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书记。当姜仕坤第一次踏上兰蛇村的土地时,看到大部分村民还住在茅草屋里,稀稀落落的玉米地里高大的玉米杆上挂着瘦小的玉米棒子,他一下皱起了眉头。姜仕坤意识到,要想让这个没有任何产业支撑的贫困山村脱贫,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变村民的思想,引导他们发展多种经营,盘活仅有的土地。同样是一亩山地,种玉米需要多少化肥,最后能收入多少钱;种烤烟要投入多少劳力,一年能有多少收入;种草养羊,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一年能出栏多少只羊,能有多少纯收入……姜仕坤在田间地头与群众细算经济账,发动村民种植新品种玉米、种烤烟、种草养羊。
他是一个探索精准脱贫近乎痴迷的书记。45万公里,是姜仕坤主政晴隆县6年来走过的路程。这意味着,姜仕坤每天的行车路程达200多公里。姜仕坤的足迹遍布晴隆县的每一个乡镇甚至行政村,在他主导下,晴隆县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点亮史迪威公路“二十四道轨”这张名片,做活“羊、茶、果、疏、烟、薏”六大特色产业文章,实现经济、生态、扶贫“三效”同步。6年间,晴隆县的贫困人口从16.19万人减少到7.91万人,贫困乡(镇)从12个减少到4个,贫困村从56个减少到52个,贫困发生率从52.2%降至25.1%。
他是出了名的“抠”书记。“堂堂一个县委书记,经常会为了几十块钱跟我较真儿”。晴隆县住建局局长姜文新记得,有一次陪着姜仕坤到贵阳出差,为了方便开展工作,提前预定了一间180元一晚的宾馆客房;姜仕坤觉得有点贵,最后大家在几公里外找了一家100元一晚的招待所住下。对于给姜仕坤当了6年驾驶员的朱黎家来说,姜仕坤甚至“抠”得有点过分。晴隆缺水,姜仕坤基本都是利用在外出差的时候洗澡,他还叮嘱朱黎家,尽量出差时洗车。而出差过程中,到了饭点,他们经常一碗米粉就给对付了。有人不解,一个县委书记,至于这样吗?姜仕坤回答:“晴隆很穷,用钱的地方很多,不节省不行。我是书记,就是表率!”
就在晴隆人攒足劲儿准备开始崭新的生活时,他们的“带头大哥”姜仕坤却倒在了脱贫攻坚的路上。
有一种东西叫感动,同处贫困地区的我们,对这位书记肃然起敬,感动于他对贫困群众亲人般的爱戴,感动于他恪尽职守近乎痴迷的工作状态,感动于清正廉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这样的干部非常难得,非常可贵。我们要大力弘扬,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谋划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